第二十二章 武艺切磋

logo

徐辉祖虎背熊腰,孔武有力,一拳一腿都是势大力沉,要是被打中一下不死也残,但是因为体型过于壮实,刚猛有余而柔韧不足,虽然一直出招,但是总是被朱允炆轻易避开,打了半天都没碰到朱允炆的衣角

徐辉祖暂缓攻势,微微喘气,暗道:皇上这身法啥时候变的这么灵活了,这反应之快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训练出来的,但是皇上以前从不习武,也未听说过他有什么师傅,难道真是天赋异禀,武学奇才?

朱允炆一看时间也差不多了,对徐辉祖说道:“魏国公小心,朕要开始反击了哦!”

徐辉祖大笑一声,大喝一声“好!”,一击右勾拳直奔朱允炆头部而来;徐辉祖习武多年,当然看的出朱允炆并未使出全力,自然不敢再有所保留,每一招都是全力而发

看到徐辉祖冲上前来,朱允炆不退反进,头一矮躲过他的右勾拳,右膝借势往上一顶,顶在了徐辉祖的肚子上,徐辉祖觉得腹部一阵剧痛,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,身形顿时慢了下来,接着朱允炆右肘顺势击打在徐辉祖的右脸上,徐辉祖感觉眼前一黑,差点晕厥过去;徐辉祖赶紧集中精神,又是一拳挥过去,欲要逼退朱允炆,没想到在半空中被朱允炆抓住了腕,朱允炆闪至徐辉祖身后,一个反关节动作,把他的扣住,另外一只勒住徐辉祖的脖子,就停了下来.

徐辉祖感觉被扣住的关节一阵剧痛传来,朱允炆只要再用力点,他毫不怀疑关节处会被拗断;被勒住的脖子也传来一阵窒息感,只要愿意,朱允炆随时可以勒死他,如果朱允炆里拿的是一把刀,估计喉咙早就被割开了,征战沙场多年的徐辉祖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的威胁,而从朱允炆身上传来的杀气也让他不寒而栗,这股杀气并不是针对他,而是朱允炆自然而然散发的,这股杀气只有真正杀过人的杀才会有,徐辉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朱允炆身上会有这么强烈的杀气!

正思考间,朱允炆松开道:“魏国公,承让了!”

徐辉祖一抱拳,心悦诚服道:“皇上武艺高强,臣所不及也,刚才臣已经使出了全力,但仍败于皇上之,臣佩服!”

徐辉祖虽然输了,却是输的心服口服,朱允炆这灵活的身法,高超的武艺,以及那股让人不寒而栗的杀气,即使军队里最优秀的士兵也不遑多让;而盛庸更是看的眼前一亮,作为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,盛庸看的出来,朱允炆这一身武艺使用的如行云流水般顺畅,各种招式驾轻就熟,显示不是临时学的,反倒像是一个习武多年的高;刚才那一膝一肘,是个明显的组合技,最后一下扣住徐辉祖的是擒拿的法,看不出皇上年纪轻轻居然懂的这么多的搏击之法,盛庸虽有疑惑,但是朱允炆带给他们的惊喜已经够多了,自然也不差这一个,反正都想不明白,不如不去想算了.

他们不知道,朱允炆前世虽然是技术兵种出身,但是在军校和军队里,格斗技巧是必修课程之一,尤其是技术兵往往是敌方重点打击对象,所以更需要学习格斗技,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;而朱允炆正是其中的佼佼者,曾经拿过所在军区格斗大赛的第三名,十个八个大汉都近不了身,对付徐辉祖自然不在话下;再说,明朝时候的格斗技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,而现代军队的格斗技早已经过无数次改进,对人体的每一个结构都了如指掌,每一击都是攻敌之要害,没有传统武术那么多花哨的东西,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;朱允炆除了学习军队传统的格斗术,还对泰拳情有独钟,当时特地请了一个泰拳师傅教了几年,刚才那膝顶和肘击就是泰拳里的技巧,如果不是朱允炆控制了力道,光那一记膝顶就足以让徐辉祖的肋骨断掉几根,要是肋骨刺入内脏,那就不死也残了.

盛庸大喝一声:“好!没想到皇上年纪轻轻,在功夫上尽有如此造诣,真让微臣大开眼界!不知皇上是否肯教几招给微臣,让我拿去训练下士兵,必将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!”

朱允炆摇摇头道:“不行!”

“哦…”盛庸有点失望,不过想想也是,武艺岂可轻易外传,想必是皇上的师傅不让他外传吧

朱允炆笑道:“盛将军误会了,不是朕不愿意教你,而是朕刚才展示的招式只适合个人打斗,不适合大规模军队交战使用;你想想,两军交战,千军万马之中哪容你这么从容施展武技,恐怕你还没施展完,十几把长枪就刺过来了,一个人再强又怎么敌得过千军万马,所以军队交战要讲究团队配合,而不是个人勇武!”

盛庸请教道:“那皇上觉得团队配合要如何训练?”

朱允炆道:“朕认为可以3-4人为一组,持盾牌和长枪,攻防之间可以互相转换,如战友进攻则其他人可协防,至于攻防人数可视敌方人数而定,如敌方都是单打独斗而我军都是有组织的团队配合,则战斗力可大大提升!”

盛庸本就是行军作战的行家,听朱允炆一提点,有茅塞顿开之感,然后扭头就走;朱允炆赶紧问道:“哎,盛将军去哪?”

盛庸这才反应过来还没跟皇上打招呼呢,赶紧请罪道:‘皇上赎罪,臣经皇上提点,头脑中冒出了很多团队配合作战的想法,臣怕记不住,想现在赶紧去找笔墨把心中所想记下来,等臣回营就以此法训练士兵们!’

朱允炆笑道:“那你快去快回,新兵们的基础火器训练也差不多快完成了,还得赶紧训练他们呢!”

“臣遵旨!”盛庸领命而去

若干个时辰后,所有的士兵都完成了训练,掌握了最基本的火器发射之法,其实这时候的火器发射也没多难,无非就是倒入底火和弹丸,用通条压实,然后用火绳引燃底火发射,后来经过朱允炆改进,多了一道倒入泥土压实的工序,火铳上没有准星和照门,无法精确瞄准,只能大致对准敌人发射,至于能否打中,这就看运气了。